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时政要闻
不屈不挠的红色精神助推乡村发展
时间:2019-11-20 字号:[ ]

 

 

楠溪江山川秀丽,茗岙梯田即是一绝。1995年,摄影家徐道浙在这里创作了《晨炊》,一时轰动摄影界。从此,这个沉睡了1000多年的美丽田园惊醒了,飞出永嘉、飞向浙南地区、飞向全国各地乃至国外,多少人慕名而来,只是为了一睹芳颜。

 

络绎不绝的游客,让这里充满生气。而茗岙之所以吸引目光,除了秀美的景色,更重要是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。一座亭、一座老屋、一条路,甚至一件物品都深深烙下红色的印记,永嘉84村农民大暴动聚集地旧址(陈氏宗祠)就位于茗下村。从贫困落后到如今过上好日子的沧桑巨变,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最好的献礼。怀着对这片红色热土的敬仰之情,“重走红军路”小分队来到了茗岙。

 

写进革命史的旧址

沿楠溪江北进至碧莲镇,再从碧莲依山而上,群山连绵起伏,成片梯田依山而建的茗岙乡就展现在人们眼前。虽然11月的稻子已收割完毕,但依然能感受到不同的美,山村的宁静祥和,村民的纯朴热情,空气的自然清新,梯田的稻桩谷堆。

 

 

其实,现在仍有很多人不知道茗下村还保留着永嘉84村农民大暴动聚集地旧址。旧址是座宗祠,建于宋朝,明、清时期曾经修缮过,解放后曾做茗岙乡政府、茗岙乡粮站等办公处所,上世纪70年代归还茗岙陈氏宗族,占地面积700平方米,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。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,于2010年由政府补助、民间筹资重建,2011年底竣工。为更好传承与弘扬革命精神,2013年,由县委党史研究室牵头,筹划方案、收集材料,在宗祠内对“84村庄农民大暴动”进行布展,以文字、摄影、绘画等形式展出图片80多幅,让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永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光辉历史。

 

 

在纪念馆里,革命先驱的后人胡尊和、胡法迪早早静静等候,借着“重走红军路”来到茗岙的机会讲述了当年的故事。“这是他们当年使用过的棒头刀、猫狸叉,那时物质特别匮乏,生活条件非常艰苦,是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,才换来我们的幸福生活。”面对纪念馆内复制版的革命战士曾经的物件,年近90的胡尊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。他家也曾有一把棒头刀,是父亲胡岩干留下,年幼时的他总会将之枕在枕下入眠,直到17岁时被同村无赖子偷走变卖。严格说起来,胡岩干应该算是他的四叔,1930年参加红十三军,1931年在当地的章岙长塘山被反动派逮捕,牺牲时年仅20岁。同年刚刚出生的胡尊和被过继其名下。

 

看着老人家小心翼翼从内衬兜里翻出泛黄破损的《光荣纪念证》,记者一行默然。追忆峥嵘岁月,作为共和国基石的革命老区,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,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 

 

 

革命故事代代相传

 

在村里,78岁的胡法迪带领我们来到祖屋。胡法迪回忆说,在战争最激烈的那几年,反动派经常派团练到村里清剿红军。“我伯伯参加革命,有一次团练到村里,一家人得知躲进山里。反动派抓不到人,就把伯伯家的瓦掀掉,连柱子都给砍了。”

 

曾是老师的胡法迪,退休后做起了茗岙的文保员,也许是伯伯曾参加革命的缘故,从懂事起就爱听长辈们讲当地的革命故事。“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,我也讲给游客听,革命故事不能忘,要一代一代传下去!”老人说。

 

 

1927年4月15日,国民党右派在温州发动“清党”,浙南地区形势逆转,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害。但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成员没有被吓倒,转入农村继续坚持斗争。1929年,浙南地区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大灾荒,粮食颗粒无收,国民党政府又加派捐税,人民负担加重,百姓怨声载道。这时,仙居一和尚到茗岙、平坑等地以造桥的名义“募捐”银元500枚,被茗岙农会悉数没收。和尚到四里郑庄向民团头子徐敏臣“告状”,徐敏臣派团丁到茗岙捕去农会会员4人,并夺走银元。茗岙农会负责人陈明善请求邻地农民鼎力相助。在中共党员的策动和引导下,11月13日,胡秀、陈明善、杨岩斌、陈奇泉、徐岩星、吴茂元、李成登等人带领钟山区的下徐、前村和西内区的昆阳、赤岭、林山等84个村庄农民武装4000多人,会聚茗岙陈氏祠堂,随后浩浩荡荡向郑庄进发。徐敏臣闻风丧胆,立即释放4名农会会员,带着家眷逃往他乡。农民武装到了郑庄,没收徐敏臣的财物,打开粮仓,赈济贫民。

 

大暴动后,84村农民武装与楠溪大源地区及下剩、上董、石染、昆阳等地农民武装队伍会合,取得一个个战斗的胜利。12月,中共永嘉中心县委因势利导,在溪下成立浙南革命委员会和浙南红军游击队,使浙南革命形势快速向前发展。

 

 

红色精神助推发展

 

遗迹犹在,精神永存。“如今的茗岙,有关红色革命的记忆依旧鲜活,不屈不挠的红色精神仍然深藏在茗岙人民心底,早期革命前辈的热血,还在他们子孙血液中流淌。见证当时峥嵘岁月的红色旧址,成为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。来自各地的游客和团队汇聚到这里,感悟革命精神,接受主题教育。”茗岙乡党委书记滕显峰说,在这片红色土地上,新时代革命精神正在拔节生长向晴空。

 

近年来,茗岙乡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,立足农旅融合型组团发展定位,全力构建“休闲观光农业+乡村文化旅游”新格局。乡亲们办起了农家乐民宿,开始过上幸福生活。滕显峰介绍,下一步,将加强梯田开发保护力度,做好土地流转、梯田修复和资金投入工作,以及大型工商资本下乡,在打造“休闲观光农业+乡村文化旅游”新格局中,提升公路等基础设施,启动长坦垄公园旅游观光项目,打造“一横三纵”梯田摄影游步道,打造茗岙云雾梯田风光新名片,培育乡村旅游特色品牌。

 

在茗岙,发展的步伐不光念在口上、留在纸上,更体现在党员干部群众的行动上。对爱讲史的胡法迪来说,这是一种感召,他有义务有动力让更多人晓得那些“发生过的事情”;对于拥有39年党龄的胡久灯来说,家中爷爷的烈士证边是自己担任村干部期间的优秀奖状,几代人前后守望、互相砥砺,传承红色基因;对于村民胡忠来说,当年红军走过的小道,现在已经是脱贫致富的大路,每每有外乡人来看梯田,他都会免费服务,既接待游客又帮助农户推销农产品。

 

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。茗岙乡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继续奋勇向前,追寻革命先辈开辟的路,走好自己脚下的路。

(作者:潘益风 刘曦 赵凯帆)

 

上一篇: 下一篇: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